有機肥料、原料專業供應
選單

噴施農藥

  • 解答者/楊秀珠 博士

    學歷:
    • 日本北海道大學 博士
    經歷: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藥應用組
    • 臺灣省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藥應用系
    • 台灣植物保護中心
    專長: 花卉病、果樹病害、炭疽病、作物整合管理、農藥之合理施用
植物生長不正常時,是不是一定要噴農藥?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是不是非要使用農藥不可?
植物生長不正常時不一定要噴藥。有時候植物生長不正常,是因為肥料供應失衡而引起的生理障礙,只須加以合理化的施肥,可讓植株正常生長而恢復正常。只有病蟲草害及其他生物所引起的不正常現象,用農藥防除才可以發揮防除效果。

所以,蔬菜、果樹的生產過程中不一定須要使用農藥,假若能營造最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如適當耕犁,使土壤疏鬆,根系較易生長,添加足夠及合適肥料,讓作物生長健康而有較強的抗性,就不會生病;配合改善栽培環境,或利用溫網室使害物不容易入侵,適當噴霧提高濕度,藉以製造不利害蟲生長環境,便可以不使用農藥郤可以生產品質好又安全的農產品。

必要時在關鍵時刻關鍵性的、針對性的及有節制的使用農藥,也就是理性、負責任的使用農藥,必可生產安全、高品質農產品。
利用遮蔽植物作為防飄散措施的使用方法為何?防止飄散的效果如何?2018.05
遮蔽植物可以用多年生植物綠籬,亦可以是一年生植物,但一般遮蔽植物必須有下列特點方可發揮防止效果:

①可生長至一定高度,至少 150 公分以上,一般建議採至少二行條播式,高梁為可考慮植物之一;
②可以在特定時間特別是短時間內生長至一定高度;
③便於栽培管理。
未掌握藥劑之交互抗性,混用或輪用相同作用機制的藥劑? 2018.11-423期
藥劑經長期使用後均有產生抗藥性的風險,但同一類藥劑、相同作用機制的藥劑往往會有交互抗藥性的現象,若害物對同一類藥劑中的某一種藥劑產生抗藥性時,對其他同類藥劑也同樣會產生抗藥性,施用時任一此類藥劑均不易發揮良好的藥效,不論混合使用或輪用均無法提升藥效,在此狀況下選用不同種類或與其他種類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輪用或混用,可發揮藥效。
使用農藥時,你用對方法了嗎?有那些常見的失誤是須要避免的?(施藥方法篇)2018.12-424期

1.未適時施藥,無法有效抑制病蟲草害發生:多數農民在病蟲害發生初期未仔細觀察無法發現病徵或危害狀,多不施藥,因而造成病蟲害大發生,一旦大面積發生時,防治難度高,須投入大量的農藥,增加防治成本,耗費農藥及人力而防治效果不佳。但如果能在發生初期病蟲害輕微發生時即時防治,則省藥、省力、藥效好,且防治成本低。而在苗期施用可發揮藥效的藥劑,在生長後期施用,則可能發生防治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藥害的風險增高,此類現象較易發生於除草劑,因雜草植株較大後噴施時施用幅度較大,接觸作物的機會增加而風險增加。

2.任意混合農藥,因藥劑間之化學作用導致無藥效或發生藥害?為求省時、省工,農民在調配農藥時,會將數種農藥混合使用,但在混合時只考慮單劑使用時之藥效而未考慮混合時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不同性質藥劑混合而產生拮抗或沈澱等化學作用,導致藥效無法發揮或產生藥害,如將酸性農藥與鹼性農藥混合,因酸鹼中和而使藥劑無效。同種類藥劑混合,增加藥劑濃度易引發藥害,但藥效未必增加。又為節省施用人力與時間而混合肥料,若肥料未充分溶解而噴施,極易造成藥害或肥傷。此外,若將微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混合使用,特別是化學殺菌劑,極有可能將微生物殺死而無藥效。肥料、藥劑混合順序依序為肥料、可濕性粉劑、水懸劑、溶液、展著劑及乳劑,將須用之藥劑分別秤量、放入廣口瓶中,再分別加水入搖晃至均勻分布,再依序加入噴藥桶中攪拌均勻,難溶解之肥料可於前一日先秤量、加水浸泡。

3.長期使用單一藥劑,引發抗藥性,導致藥劑防治效果不佳。當田間發生病蟲草等害物時,農民會在第一時間選購藥劑噴施,藥效良好時,往往重複施用多次,甚至同一生長期或年度使用相同的藥劑,之後發現藥效已大不如前,進而增加使用藥劑量或增加施藥頻率。會產生此類藥效逐漸下降現象,重要原因之一危害物已對此一藥劑產生抗藥性,藥劑用量愈高、施藥次數愈多,則害物的抗藥性愈強,造成惡性循環。易產生抗藥性的藥劑多會於標籤上說明每一生長季或一年內之建議施用次數,依照標籤上說明施用,可延緩抗藥性發生。輪流使用或混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甚至輪流與混用交替施用,可有效延緩抗藥性發生。

4.為降低防除成本,經常使用廣效性藥劑,殺滅有益微生物與昆蟲之機率增加。農民在進行病蟲草害防除時,為省時、省力及同時防除不同種類害物,以求降低防除成本,往往大量使用廣效性藥劑,如除蟲菊類殺蟲劑及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殺菌劑等廣效性藥劑;然廣效性殺蟲劑可能殺滅天敵及有益昆蟲如蜜蜂等,導致天敵與益蟲數量迅速減少,破壞生態平衡;而廣效性殺菌劑亦可能殺滅有益微生物而影響微生物間之平衡。

5.任意增加藥劑量或減少用水量,以為高濃度、藥效高。農民為省時、省力、快速,往往自行提高藥劑量或減少用水量,以為濃度提高藥效會增加。事實上農藥在登記使用之前,均經過藥效試驗確認最有效的濃度,濃度提高藥效未必增加,有時甚至有降低現象,而任意增加濃度,藥害的風險可能提高。施藥時宜依標籤上之使用方法施用,以確保藥效。

6.任意增加施用藥液量,不一定增加藥效,農藥殘留風險卻可能增高。部份農民認為施藥時須噴施至藥液溢流才可發揮藥效,事實上每一植物組織均有一定承載量,當藥液量過多時,藥液多溢流至地面而未覆蓋在植株表面,除因植株未覆蓋藥液而無法發揮藥效外,亦會造成環境污染。故噴藥時僅須將藥液均勻覆蓋於植物表面即可,既可發揮藥效且可降低對環境污染的風險。

使用農藥時,須要注意那些事項?2018/02
對於人員的安全,須注意:
1. 施藥前檢查施藥器械,避免溢漏;
2. 注意施藥時的安全;
3. 噴藥時需避免藥液飄散,污染非施藥區域;
4. 施藥人員的安全防護;
5. 注意其他人及動物的安全;

在環境安全方面須注意:
1. 確認噴藥範圍,避免藥劑噴及鄰近植物,造成藥害或環境污染;
2. 注意天氣狀態,避免藥液飄散;
3. 正確清洗施藥器械,並妥善理清洗之廢水;
4. 施藥後須有安全標示,並防患人畜等異外進入;
5. 避免污染水源,避免將剩餘藥液及清洗噴霧器廢水倒入水溝;
6. 避免土壞污染;
7. 妥善處理廢棄物;
8. 非標的生物的安全防護。
藥液霧粒大小是否會影響藥液飄散及藥效? 2018.05
藥液霧粒大小會影響霧粒之分布均勻、霧粒沉降及飄散作用,但這類影響往往不是絕對的,而是與藥劑種類、作物種類與大小以及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當然噴嘴種類與噴霧型式是另一關鍵因素。霧粒較大時重量較大受重力影響,較易沉降而不易造成飄散現象,但是沉降在作物組織的機會隨之降低,且分布較不均勻,亦會影響藥劑之防治效果,反之,藥液霧粒細較不易沉降,引起飄散的機會較大,但是在作物組織的分布較均勻且密度較高,較易發揮防治效果。依據國外報告,霧粒大小小於 120µm 時較易飄散;霧粒大小為 120~350µm 時,適合用於平行脈類的作物,大於 350µm 者則適用於闊葉植物。 


使用噴霧器施藥時,如何調整合適的壓力,使藥液霧粒均勻分布於植株上?若器械的壓力不穩定,對藥效是否會產生影響?
同一個噴嘴,在不同的壓力下,噴霧形狀、流量、角度、分佈及粒徑等等表現均會不同。壓力愈大霧粒愈小、流量愈大。

噴嘴在不同壓力下流量的變化並不是線性關係,而與壓力的平方根大致成正比。

在確認壓力時,最好以最靠近噴嘴的壓力錶的讀數為主,壓力錶與噴嘴距離越遠,介於中間的管路及其它元件對壓力的影響就越大。
防止飄散之施藥作業原則為何? 2018.05
防止藥液霧粒飄散須由藥劑、器械、氣候與操作技術等方面著手,綜括而言,可以歸納為下列 8 原則:

①選用霧粒大小適宜同時可將作物均均覆蓋之噴嘴,避免使用細霧粒噴嘴,一般推薦使用的噴嘴為Turbo flood, turbo flat-fan, Raindrop®。
②使用較低噴施壓力。壓力愈高霧粒愈小 (可能少於100µm),大多數情況下避免超過 40~45 psi。
③降低噴桿高度。一般風速隨高度增加,噴桿愈高時愈易飄散,因此降低噴桿高度可降低藥液飄散。
④增加噴嘴大小。大容量噴嘴可適度減少飄散。使用的噴嘴為 15~20 GPA (gallons per acre) 時,可適度降低飄散現象。
⑤風速小於 10~12 公里╱小時 (約 2.7 公尺╱秒) 時噴霧,因風速增加,飄散增加。
⑥在風未吹及敏感作物噴霧,如果敏感植物處於下風,須設置緩衝區。當風向改變而吹至敏感作物時避免噴藥。
⑦完全無風或空氣靜止時,避免噴藥,平靜的空氣減少空氣混合,藥液霧粒可以順風緩慢移動而增加飄散機會,同時藥液霧粒無法到達目標作物。此現象通常發生在清晨或接近水體區域。
⑧在需要時使用防飄散添加劑,增加平均藥液霧粒之大小或重量,可降低飄散作用。
考量農藥或植物保護資材之效用或有效性(efficacy 或effectiveness) 時,須考量那些因素? 2018/04/17
農藥或植物保護資材之效用為農藥使用後對整體農業的影響,所以需考量下列三要素:

  • 一、正面效應 植物保護產品的正面效應是在於控制害物的發生,改變植物的生長勢,藉以提高作物的產量或品質,或用於促進或延遲植物之成熟。

  • 二、負面影響 如降低農產品之產量或品質、產生藥害,損害有益生物,影響鄰近或下一期作之生長,甚至產生抗性。

  • 三、其他需考量的因素 包括對其他非目標生物,植物保護產品在田間藥效殘留時間的長短,使用方便性,及與其他耕作方法與植物保護資材配合使用之可行性等,都是考量植物保護資材的有效性時必須慎重考量的。


使用農藥的好處有那些? 2018/04/17
農藥合理使用,可達省工、高效益的害物防除,結合多方的意見,可知使用農藥具有下列好處,因此,一般農民對農藥之依賴度高。

  • 1. 提供害物有效防治技術,且藥效迅速,可快速控制害物,避免害物於短時間擴散而造成經濟損失;
  • 2. 價格便宜且可節省人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與其他防治技術相比,農藥相對便宜。尤其是以除草劑為例,以經濟效益觀點而言,較人工除草絕對節省數倍至數十倍之經費;
  • 3. 種類多,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可依不同狀況需要選擇、使用;
  • 4. 容易使用且正確使用時,可發揮一定程度之防治效果。使用之技術門檻低,對於害物之生物學認知與農業生態系之知識需求低;
  • 5.藉由降低作物之受害而增加農產品產量,為一消耗較低能源之防治技術;
  • 6. 減少輪作之需求性,可重複多期作,增加經濟效益;
  • 7. 配合農藥使用,可改變耕作模式,促使無法耕作地區轉變為可耕作;
  • 8. 藉由降低害物發生,減少農產品之腐爛現象,降低毒素產生而增進食品安全。
已依規定施用登記農藥,郤出現藥效不佳的狀況的原因為何? 2018/04/17
依規定施用登記農藥,郤出現藥效不佳的狀況的原因非常複雜,大致可規納為下列數種原因:

1. 未對症用藥:未正確診斷無法確定植物真正受害的原因,藥劑雖為登記藥劑,但並不是該害物的有效防治藥劑;另一現象是診斷雖然正確,並未對症用藥,致使藥效不佳;

2. 未掌握最有效的防治時機,如發生初期或環境適合害物發生時未加以防治;

3. 未施用準確之藥液量及藥劑量,導致藥效無法充分發揮;

4. 藥劑混合不當,不同藥劑間產生化學反應,造成藥效不佳;

5. 藥液未施用於須防治對象與部位而未發揮藥效;

6. 未掌握施藥時之氣候因子,藥效與溫度、濕度、雨、露、風和光照等氣象因素密切相關,須選擇適宜的氣候噴藥;

7. 使用性能不佳之施藥器械,易造成藥液分布不均、濃度不均且可能造成藥粒飄散等問題,而影響藥效;

8. 盲目噴藥,在不確定病蟲害發生的情況下,僅依據個人經驗與喜好而固定式、習慣性施藥,或因為鄰近田區施藥,不明究理、未清楚田區實際狀況而跟隨他人施藥,導致未對症用藥而無法發揮藥效。

病蟲害診斷與用藥決策是否有相關性? 2018/04/17
正確的病蟲害診斷,可以確定不正常原因,再擬定防除或改善措施,可以經濟、有效且快速的消除不正常狀況,使植物快速回復生長勢,因此,病蟲害診斷是用藥決策的起始點。

作物種類、生長狀況、栽培條件與作物生長之環條件均會影響害物之發生與受害度,因此,進行任何保護措施前,應了解作物之生長狀況與當時之環境條件,改變作物之生長勢與境環境條件,有助於後續之防治工作。

水質 (pH 和 EC 值) 是否會影響藥效? 2018/04/17
許多農藥在鹼性水中容易分解而失去效力,

一般來說,殺蟲劑比殺菌劑和除草劑易受鹼性水質的破壞,而殺蟲劑中又以有機磷劑和氨基甲酸鹽劑受影響最大,所以稀釋農藥時要注意水的酸鹼度,此外,酸鹼度會影響溶解度而影響藥效。

若水偏鹼性,則必須以弱酸如食醋中和後再調配藥液。而鹽基高的水質中含有多種元素,亦可能會與農藥產生化學反應,導致農藥失效。
施用農藥的目的是否只是為了殺滅有害植物生長的其他生物。還有其他目的嗎?
施用農藥除了以殺害影響植物生長的其他生物外,尚有其他目的,例如生長調節劑,可以增進或抑制作物生長,以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亦可以促進開花、成熟或延緩成熟等作用。
農藥混合使用的好處為何?
農藥混合使用可以達到下列效果:

1. 防治多種有害物,擴大防治範圍;

2. 省工、省時;

3. 兩種農藥混合後產生協力作用,提高藥效;

4. 害蟲或病原菌未產生抗藥性或產生抗藥性初期混合使用,可延緩抗藥性產生;

5. 降低藥劑的毒性、藥害和殘留量。
何謂農藥桶混 (tank mixture) 使用?
不同農藥的處理時間一致、農藥製劑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相容時,一次混合噴施一種以上的農藥 (桶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多種農藥是不是可以混合使用?
為省工、省時,農藥是可以混合使用,但 混合使用前須先了解農藥的理化性質,避免混合後產生質變而影響藥效,甚至造成藥害。

未曾使用過的農藥在使用前最好先少量混合、試噴,確定未影響藥效、無藥害狀況下,再於田區混合施用。
農藥噴後多久作物可完全吸收?
如施用乳劑農藥,噴藥後至少未來 24 小時內無雨,效果才好。施用胃毒劑、觸殺劑農藥,最少需要兩天內無雨水沖刷,才能較好地發揮藥效。
何謂農藥混合使用?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農藥製劑調配、混合後,同時使用在同一作物,稱為農藥的混合使用。
何謂病蟲害的防治適期?
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生長過程中,最適合進行防治的時期,也就是在此一時期防治可達事半功倍的成效,既可有效防除又可降低藥劑的使用。
何謂最佳的施藥時機?
最佳的施藥時機是指藥劑最容易發揮藥效的使用時機,一般受作物、害蟲、雜草和病害的生長發育階段所左右,在害蟲為害初期或發病初期施藥藥效最佳,此時可以施用標纖上所標示之較低藥劑量。
何謂施用次數 (number of application)?
在一定區域內、一期作物施用作物保護資材的最多次數。
田間噴施農藥以防治病蟲草害時,為使田間施藥作業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那些因素是必須特別注意的? 2018/04/17
為使田間施藥作業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特別注意的因素包括農藥種類、藥液濃度(稀釋倍數)、溫度、濕度、風速、噴頭類型、霧粒大小、霧粒密度等因素,均可能影響農藥的防治效果,其中最關鍵的因素為噴嘴。

此外,施藥面積大小、作物種類以及害物種類與發生狀況以及害物發生狀況,亦可能可能影響農藥的防治效果。

何謂用藥量 (formulation rate)?
單位面積上施用農藥製劑的體積或重量。
何謂劑量 (Dose rate)?
作物保護資材在一定區域內的建議施用量,即每公頃每次施用量 (公斤或公升),一般同時建議稀釋倍數,如每公頃每次施用 1 公斤,藥液量為 100 公升。
何謂施用藥液量 (spray volume)?
單位面積上噴施藥液的體積,例如每公頃噴施含稀釋農藥的水量。
何謂稀釋 (Dilution) 及稀釋倍數?
作物保護資材施用前,用水或其他資材使濃度適合施用於作物上,稱為稀釋。稀釋倍數為藥劑和稀釋用資材 (通常是水)的比率。
何謂重入間隔 (Re-entry period)?
施用物保護資材後可再度進入該施用區域作物的最短時間間隔,藉以確保工作人員不致暴露於殘留作物保護資材而發生危險。
何謂預防性藥劑?
在病蟲害發生前,施用於寄主植物表面,抑制害物侵入植物體,藉以保護植物,避免害物侵害的藥劑,稱為預防性藥劑,又稱為保護性藥劑。
農藥要如何使用?農藥有幾種施用方法?
農藥的施用方法大約有種子處理法、浸漬、薰蒸法、噴霧法、灌注法、注射法、粒劑施用法、毒餌法、煙霧法、薰煙法、土壤處理法等;最普遍且廣為農民採用的方法為噴霧法。
調配好的農藥稀釋液,是否必須於當日噴施完,若遇下雨或其他因素,無法當天噴施完時,是否可以第二天再噴?
噴施農藥前,最好預先擬定噴施計畫,每日均將所有稀釋液噴施完畢。

但是若在不可預期的狀況下,未將稀釋液噴施完,除非原始包裝的標籤明確說明不可行,否則可將藥液妥善保存至第二天再噴施,但是必須噴施在尚未噴施的作物上,不可將小量的剩餘藥液再稀釋後,重複噴施在作物上,也不可以再加入藥劑後噴施。
噴藥後不到 1 小時下大雨,何時再補噴藥劑較恰當?
噴藥後未經過 1 小時下大雨,是否要補噴,可以由所施用的藥劑種類、害物種類及氣候因素而決定。如果是連續下雨,須等雨勢完全停止後再噴施,此時須考慮雨是否增加病害的發生而加強殺菌劑的施用。

如果是短暫下雨,已噴施的部分應可不必噴施,而將藥液噴施於尚未噴施的區域,若是噴施殺蟲劑,下雨因增加空氣濕度而降低蟲害的發生,可以不必於短時間內補噴藥劑。
噴藥最佳時間是清晨還是傍晚?
早上 10 時以前或下午 3 時以後為較佳的施藥時間,但生物農藥則以傍晚施藥為佳;下午易刮風的地區,則以清晨施藥,避免藥液飄移;易起霧地區以傍晚施藥為宜,避免藥液被稀釋。
相同作用機制之農藥但成份不同是否可以交叉連續使用,例如亞托敏、克收欣、百克敏等?
不建議如此做,因為此例所提藥劑具有交叉抗藥性,連續施用相同作用機制殺菌劑,通常會產生抗藥性的機率大增,增加防治上的困擾,不建議使用。又藥劑之使用,必須是該藥劑種類已登記在此作物時才可使用。
防治害蟲時,是否須用不同劑型的農藥?
危害植物表面者,以稀釋液噴施於植株的效果較佳。

防治土棲性之害蟲時,以施用粒劑的防治效果較佳,但施用藥劑後土壤宜保持濕潤,以確保粒劑之溶化及藥效。

防治群棲性害蟲時,除灌注藥液或撒施粒劑外,可施用餌劑,如入侵紅火蟻、白蟻或螞蟻,利用餌劑讓工蟻咬回蟻巢餵食幼蟲,或供公蟻及蟻后取食而中毒死亡。
那些氣候條件對農藥的藥效有影響?
影響藥效的氣候條件主要有溫度、濕度、風向及風速、以及雨量。
農藥用多了是不是會產生抗藥性?
基本上農藥使用後均會有發生抗藥性的風險,但發生的機率與快慢與藥劑種類及用藥習慣有關;部分藥劑易產生抗藥性,有些則不易;使用習慣如使用量大、使用間隔短與使用次數多均較易產生抗藥性。
調配藥劑未使用完可保存多久?
農藥調配後以立即使用為原則,但若遇氣候變化無法立即使用時,最好存放在低溫處,以不超過一天為佳。
開封後或藥劑過期是否會降低藥效?
農藥大部分為化學製劑,會因化學變化而使有效成分逐漸降低,因此,開封後因不是密閉狀況,有效成分會逐漸降低,過期時無法確定有效成分的含量,所以無法確認藥效維持不變。
噴藥後剩下的藥液再重複噴灑是否可以?
最好避免將噴藥後剩下的藥液再重複噴灑,因為重複噴灑時會造成濃度增加等狀況,較容易發生藥害。
什麼是優良植物保護操作?操作時須要注意那些基本原則?
優良植物保護操作 (Good plant protection practice,簡稱GPP) 之主要原則為:

以作物為導向,盤點已登記藥劑,配合主要病蟲害及生長狀況,建立優良的植物保護操作流程,包括選擇有效防治藥劑與劑型、劑量,決定施用次數、施用時期與施用間隔,選用合適的施用器械與方法,建立整體而有效且安全使用藥劑的準則,同時降低藥劑之施用量。

因此,優良植物保護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施藥為最終目的,而非將植物保護資材的施用降至最低,依據 EPPO 之文獻 (OEPP╱EPPO, 2003. Good plant protection practice. Normes OEPP EPPO Standards PP 2╱1 (2)). Bulletin OEPP╱EPPO Bulletin 33 , 87~89.) ,優良植物保護操作包括 14 原則

1. 考量作物因子及栽培管理措施:將作物及環境因子保持於最佳狀況;

2. 區域性害物發生生態與防治之臨界值;

3. 植物保護資材的推薦狀況:在符合價格需求與經濟效益條件下,選用合法登記的藥劑;

4. 選擇合適的材料與製劑:包括
(1) 是否確實需要使用藥劑,並選擇藥劑種類、有效成分與劑型;
(2) 選用副作用較少、對環境安全性較高的藥劑;
(3) 選用專一性藥劑而非廣效性藥劑,較易發揮藥效;
(4) 選用抗藥性產生風險較低者。
(5) 選用可桶混的藥劑或肥料,以減少施藥次數、使用人員的暴露量、器械使用以及藥劑經由作物移行的機率;

5. 選擇合適的劑量;

6. 選擇合適的用量;

7. 適當之施用次數、時機與間隔;

8. 選擇適當之施用器械與方法;

9. 採用生物防治方法;

10. 採用整合防治措施;

11. 副作用評估:包括藥害、抗藥性與對非目標生物及有益生物的影響;

12. 抗性風險評估;

13. 安全性評估;

14. 經由訓練,保存完整之記錄及手冊。
接觸性藥劑在何時使用較為有效?對於那一類的病蟲害較有效?
病蟲害發生在作物表面藥劑可以直接接觸時,或是咀嚼型口器昆蟲食取整個植物組織時,接觸性藥劑可發揮極佳的藥效。
系統性藥劑在何時使用較為有效?
系統性藥劑對隱匿於藥劑不能或無法直接噴到部位的害物,具有優越的殺滅效果。
系統性殺菌劑,是否要在早上植物氣孔張開時噴施較易吸收,藥劑效果較好,若在傍晚施用經過一夜藥效是否衰竭?
系統性殺菌劑只要施用在植物表面,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被吸收到植物體內,與氣孔開張關係不大,也不會因為過了一夜就有藥效衰竭的情形。
氣溫的高低是否會影響藥效?
氣溫的高低是會影響藥效的,尤其是高溫時,蒸散作用較強,藥液的霧粒容易因蒸散作用變小、變輕,而增加飄散的機會,間接影響藥效。
雨季時使用藥劑需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雨季時為使藥效不致受太大影響,可由思考:

1. 選用系統性農藥;

2. 改變施藥方法,例如改於土壤中施用粒劑或採用根圈施藥可避免雨水沖刷,防止農藥流失;

3. 選用耐雨水沖刷農藥,部份藥劑於施藥後 2~4 小時內,可在作物表面形成藥膜,基本不影響藥效;

4. 藥液中加展著劑、黏著劑;

5. 選用微生物農藥;

6. 選用速效性農藥。
以藥劑防治害蟲時,因不同害蟲的生活習性不同,該如何選擇適當時機防治而可達到防治效果?(EX:斜紋夜盜蟲傍晚施藥防治;小菜蛾清晨施藥防治……等。)
依不同害蟲習性選擇施藥時間,夜盜蟲類因通常於日落後活動,宜選擇傍晚施藥。

粉蝨類以露水乾後施藥之防治效果較佳。

薊馬類害蟲以上午施藥較佳,但危害花器之薊馬於中午前活動最活躍,故中午前施藥效果較佳。

蝗蟲類在上午施藥,可減少其跳躍,故防治效果較佳,至於小菜蛾以清晨施藥防治為宜。
夏季最佳施藥時間為何?
夏季因氣溫高、光照好,是滋病生蟲的最盛期。為此在噴施農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時,要最大限度的發揮藥效,掌握最佳噴施時間至關重要。

一般來講,以每天上午 10 點以前、下午 4 點以後為最佳時間。

因為上午 10 點前後露水乾了而氣溫還不太高,又是日出性害蟲取食活動最猖獗之時,因此這時噴藥不會因為露水沖淡藥液濃度,且不會因氣溫過高致藥分解揮發而降低藥效。

下午 4 點以後,太陽偏西,光照強度相對減弱,夜出性害蟲即將開始活動,這時噴藥正好在其危害之前,也有較高的殺蟲率。
中午時間可不可以噴藥?在中午噴藥會不會影響藥效?或是會產生後遺症?
在中午噴藥效果不佳。一是氣溫高易造成農藥分解、揮發,蟲嗅到藥味逃之夭夭,且長期作業人易造成中毒;二是太陽光照強,大多害蟲躲在葉片的背光面,甚至停止活動,藥物噴後殺蟲率低得多;再者光照強度大也會造成藥品分解降低藥效。
常聽說中午不要噴藥意思是說噴藥後藥劑會因為太強的陽光反而傷害到植物嗎?
噴施農藥的時間以早上或黃昏為較適宜,因為中午施藥時因溫度高藥劑易分解而無效,同時產生藥害的機會也較大;中午時間因高溫、低濕,藥液霧粒容易蒸發、變小,飄移的機會亦變大。

若栽培面積大,噴藥時可分區處理,或更換施藥器械、變更施藥方法,並非所有的藥劑均須加水噴施。
雨季如何施藥會比較有效?
夏季多雨季節通常為農作物病蟲害好發生時期,若未加以防治,可能造成嚴重損失,但若不當施藥,除無法發揮藥效外,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必須非常小心使用,並注意:

1. 選用速效性農藥,施用後短時間內可發揮藥效;

2. 選用系統性藥劑,作物可快速吸收;

3. 改變施藥方法,以粒劑撒施於土壤中,藉根部吸收並移行至植株體內;

4. 於藥液中適量加入展著劑。
請問雨季來臨時農民都會噴殺菌劑,颱風過後也會有對流雨,噴藥的時機是噴完後一小時就有效了嗎?還是說需要多點時間,讓藥劑滲透才有用?
颱風、下雨前以噴施系統性藥劑作為預防之防治效果較佳,必要時須採用藥效迅速之藥劑配合粘著劑施用。

若栽培面積大,噴藥時可分區處理,或更換施藥器械、變更施藥方法,並非所有的藥劑均須加水噴施。

一般藥劑約在施藥後二至四小時會被吸收,所以在氣象預測下雨機率高時,提前噴藥較能發揮藥效。

下雨後若已出現病徵,可以接觸性藥劑作治療性施藥,為避免病害擴大,可混合系統性藥劑使用。
何謂藥液飄散 (drift)?
施藥過程中或施藥後一段時間,在非控制條件下,農藥的霧粒、煙霧或粉粒在空中由施藥目標區遷移至非目標區之物理作用。飄移又可分為田內飄移與田外飄移。
造成藥液飄散的因素為何?
施藥方法 (包括噴頭種類、噴頭高度與施用壓力等)、風速及藥液霧粒直徑為主要因素;溫度及濕度會影響霧粒大小而影響霧粒沈積,進而增加飄移機會。
藥液飄散有何害處與影響?
藥液飄移除會影響目標作物的藥效外,亦造成鄰近作物的藥劑污染,造成敏感作物藥害,而對環境的污染,特別是水源染的問題更為嚴重。
如何防患藥液飄散?
防患藥液飄移的措施包括控制藥劑霧粒 (或粉粒) 的直徑、在藥液中添加水分蒸散抑制劑、選擇適合的風速及選用防漂移噴頭與控制噴頭高度等措施。
農藥施用量不足有何影響 ?
農藥施用量不足時易發生下列影響:

1. 無法有效控制害物,農藥施用高劑量不一定有效,但低劑量則效果較差;

2. 長期低劑量施用,易引發害物對藥劑產生抗藥性;

3. 藥效較差且易產生抗藥性,因藥劑無法發揮藥效,而形成浪費藥劑現象;

4. 藥劑無效導致浪費藥劑而浪費金錢,加上施藥耗費時間而未發揮藥效,同時浪費時間。
在正常情況下施藥時,如某一農藥的稀釋倍數 1 比 1000 下使用正常噴灑速度,但無法將整蔬菜全面噴灑,如果將比例放大成 1 比 2000,但噴灑速度降低一半,可將蔬菜完全噴灑,這樣的噴藥方式可行嗎?因為有時候噴灑速度太快無法完全噴灑,有些葉背皆沒有噴到藥,但如果噴灑太多又怕傷到蔬菜,或者還有其它的解決方式?
1. 需先確認您選擇之藥劑是合法廠商出品及政府登記之有效防治藥劑。

2. 農藥稀釋倍數愈高施用濃度愈低,而施用濃度之拿捏與是否為目標害物可致死之濃度 (劑量) 有關。簡單說如果農藥稀釋 1000 倍為其有效殺蟲 (菌) 濃度,那麼稀釋 2000 倍可能需冒防治無效之風險。

3. 噴灑速度如調整慢一些便可將蔬菜完全噴灑,如怕藥害 (傷),建議您避開較幼嫩組織或先試少量植株觀察一段時間無不良症狀後再大量施用。另外,可選用流量較小的噴嘴,降低噴施速度;至於葉背著藥量則須改變噴施方式。
如何管理農作物可以減少農藥使用量?
害物整合管理。採用害物整合管理技術可以有效管理農作物而減少農藥旳使用量。

害物整合管理可以解釋為在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下,以有效管理代替趕盡殺絕;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前題下,抱持包容的態度,藉由技術整合促使資材整合,藉以有效管理害物,以維持或降低害物族群,同時達到以較少的資源投入,產生較大的附加價值的目的,且在不影響生產者經濟效益前提下,建立對人類健康與環境友善的多元化的田間管理策略。
農藥在環境中如何消退?
大部分農藥使用後都進入土壤,除部分由植物根部吸收,少部分滲透到土壤深層的地下水中外,其餘則由複雜的土壤環境生態系中不斷進行物理或化學反應分解而改變原來的結構。
田間生長的農作物在施藥後表面所殘留的農藥是不是會消退?那些因素會影響農作物上農藥的消退?
田間生長的農作物,其表面殘留的農藥可經由下列幾種環境因素而消退:

1. 雨水及露水:經由雨露沖淋,可將部分農藥從表面沖下。
2. 日光:日光中的紫外線可破壞及分解農藥的化學結構,減少原來的毒性。
3. 溫度:氣溫越高農藥揮發越快,殘留消退的越快。
4. 風:風能加速葉面農藥的揮發。
5. 氧化:蔬菜外表農藥因曝露在空氣中,可與空氣中的氧結合,產生化學性分解,改變農藥原有性質
何謂安全採收期,安全採收期 有何作用?
農藥施用於農作物後,農藥殘留量消退至農藥殘留最高安全容許量標準所需之時間,農作物於該期限後才能採收,是為安全採收期。

因此,政府為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均嚴格規定農作物於種植期間均須按照規定使用農藥,且必須達到安全採收的時間才能採收上市。